本站新闻仅授权华商网和腾讯网转载,其他转载须联系授权,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昨日,在渭河古渡桥遗址上,一些村民手拿铁锹在湍急的水流中挖掘古钱币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烈日炎炎,村民在湍急的水流中挖掘古钱币,有的还带来铁锹等工具方便挖掘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昨日在渭河古桥遗址上,附近个别村民手拿铁锹在水流中挖掘古钱币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昨日中午,烈日当头,在渭河大桥西边的古桥遗址上,有一群人在河道中、河床上不停地翻挖着。夕阳西下时,他们同附近农田的劳作者一起收拾工具回家,只是手中多了一个装着古钱币的塑料袋。
“每天至少有七八个人来挖”
昨日下午1时,渭河大桥西边的古桥遗址处,因水位较低,大量的石块露了出来,用手摸去,已经发烫。岸边,不少人在伞下钓鱼,河道中和河床上,共13个人或戴着草帽,或光着膀子不停翻挖着,铁锹、铁筛网、蛇皮袋等工具在手中飞舞。
老何(化名)是位退休工人,没事便会来附近钓鱼。“现在鱼不好钓,还不如他们挖古钱。”老何指了指里面的几个人,“他们有时候一天能挖二三十个哩。”
“从去年到现在,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每天至少有七八个人来,今天比较多,来了十几个。”老何说,“除了挖的,听说还有专门收的,至于是谁,在哪收就不知道了。”
“要买的话,一个10块钱”
记者走近他们,一名40多岁,穿着灰色短裤的男子正站在一个约一米深的水坑中,挥舞着手中的铁锹,一锹一锹地将坑中的泥土石块,丢进旁边的铁筛中。紧接着,他抖动铁筛,聚精会神地在里面翻找起来。
在距离他还有两三米时,他喊了起来:
“干啥呢?没事离远点。”
“我就看看。”
“不买不能看。”
“咋卖呢?”
“一个10块。”
“那我自己挖行不行?”
“自己挖每天交30块钱。”
“为什么要交?”
正说着,一名穿蓝色短袖的男子走了过来,“你不交,就打你,昨天一个人挖了没挖下,不交钱,让他打了一顿。”穿蓝色短袖的男子指了指穿灰色短裤的男子。
随后,穿灰色短裤的男子拿出了一个塑料袋,里面大约有20多枚古钱币,其中包括开元通宝、天禧通宝、康熙通宝等。
古人或扔钱币祈求平安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挖,挖这个做什么时,两名男子拒绝回答,只是一个劲催着记者赶紧离开。
咸阳市文物局安全督查科科长王伍军介绍,此处原是一座古桥,现在只留下木桩,古时候,人们逢年过节,或者过桥时,为了祈求平安,扔钱币祭祀河神。日积月累,遗址下就淤积了大量的古钱币。
昨日下午,秦都区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驱散了挖掘古钱币者。
这种挖掘行为属不属于盗窃文物?为什么屡禁不止?
王伍军说,这些来挖的人多为附近的村民,工作人员来了,他们便会离开,工作人员走了他们就又回来。因目前国家没有对该处遗址进行文物定性,所以,在此处进行挖掘古币的行为尚不属盗窃文物。“
然而,此处的挖掘必然会对古遗址残留的桥桩造成破坏,此外,夏季水流湍急,希望市民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要靠近该区域。”王伍军说。
(●奖励线索提供者强先生80元)
实习记者 车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