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属分类: 论坛 市民交流

本版主题: 46177

今日更新: 0

投诉爆料、建言献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文化、求助互助、咸阳论坛。
发布新主题

咸阳理发师有个评书梦 经常夜里录制上传“理发师评书”

0 / 5969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6

主题

85

回帖

937

积分

四级

积分
937
发表于 2012-6-1 02: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新闻仅授权华商网和腾讯网转载,其他转载须联系授权,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bb195c1802b7ae309dfe9fb019c50a7d.jpg
姚名斐在自己的理发店表演了一段评书,有声有色
  28岁的姚名斐是安徽省临泉县人,在他的幼年没有电视的陪伴,唯一可供娱乐的就是听评书,村口老头的收音机每次一打开,村里大小的人就一起去听。童年的经历让评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如今,他虽然在咸阳开了一家理发店,但从未放弃站在大舞台上说评书的梦想。
  
  村里老少一起去听
  
  姚名斐说,他是临泉县一个农村的孩子,家中有兄弟姐妹三人,自己最小,幼年的生活,除了跟哥哥姐姐们玩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听评书的场景。

  那时候村里住着200多户人,村周围修的护庄河还在,在一条河流外,到处是钓鱼的村民,小孩们在一旁嬉戏玩耍。因为当地较贫穷,所以在姚名斐的记忆中,村里只有三个人有收音机,村口一个他叫爷爷的老头,有一个收音机,每次老头都喜欢坐在门口听收音机,里面放的评书段子最吸引人,常常是评书一开始,村里面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去听,袁阔成说的评书《三国演义》他们最喜欢。

  每天听一个多小时的评书是村里人最开心的事情,“我大概是在那时候开始喜欢评书的。”姚名斐说,家里的长辈也都喜欢,因为家离河南较近,“我们家人也都喜欢听豫剧。”

  上学时逃课听评书
  
  在姚名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小孩拿了一个收音机,这下他们一群人就开心得不得了,有一段时间广播里面在播《乱世枭雄》,他就跟同学们一起,逃课去听评书。

  十几个男孩一起,抱着一台收音机,不敢待在操场,就跑去学校周围的田野中,躺在草地上,或者围坐一圈,开始听评书。听到开心处大家就会动动身边的人,一边玩一边听,不过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很安静的。

  直到节目结束了,才一个一个蹦回学校。在回校的路上还完全沉浸在刚刚听的评书场景中,有的小孩还会说出其中几句评书,能记住的就跟着他说,但是一进校园,气氛就不一样了。

  “现在想想,当时胆量真是大。”姚名斐笑着说,那时候学生都很乖,逃课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让他们罚站,重的话会打他们一顿,不过这并没有彻底吓住这帮小子,实在忍不住想听的话,“我们就祈祷着下午两点多的第一节课是体育课。体育课的时候在操场上可以大胆地听,没人管。”

  姚名斐说,那段时间过得快乐,而当年的同学们大多都成家立业了,评书听得也少了,只有他,不仅每天都听,深夜还会自己说评书,然后录制传到网上。

  说评书是他的梦想
  
  13岁那年,父亲终于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姚名斐爱不释手,但是害怕电池很快用完,他每天只听评书和重要的新闻,听完评书后,会在家中模仿。

  有次他正说着评书,邻居前往他家,一进门就问,这会收音机还有评书听,他就笑着说是自己在说,“邻居说我模仿得很像。”姚名斐说,这大概是他印象中说评书第一次被人夸奖。

  但是由于家境的原因,评书也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为了养家糊口,16岁的他只身踏上来咸阳的火车,投奔在咸阳的亲戚,开始学习美发技术。现在,他已办开了自己的理发店,说起理发,他说,“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它是赖以生存的根本。”

  一进姚名斐的店中,就可以听见正在播放的评书,“我一天至少听评书8个小时,说1个小时。”他说,为了有所进展,他将本应来购买烫发工具的钱买了一支录音笔,“评书要紧,钱可以慢慢赚。”

  也因为这样,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忍受不了,南下打工,“我经常凌晨两三点说评书,然后录制传到网上。”姚名斐说,这样难免生活不规律,次日起得晚,店里开门就在下午2时,为了说评书,他没少跟妻子争吵。“我很珍惜她,现在我们还有一个1岁的儿子。”但是要放弃评书,他还是办不到,现在评书慢慢消失,“我喜欢说评书,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上中山装,手拿扇子说一段评书,就是姚名斐最开心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现在说评书的水平已有所见长,最多时可一口气说上半个小时,“名家大都一口气说两个小时。”他说自己离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仍在找机会,除了每天的勤学苦练,他还自己创作剧本,只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舞台上为大家说上一段评书。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马超 /图

  ◎相关链接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