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闻仅授权华商网和腾讯网转载,其他转载须联系授权,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李子聪,10 岁,6 年父亲杳无音讯,母亲在外打工,70 岁的爷爷和67岁的奶奶在家照顾他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能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度过自己的节日
李佩佩14 岁,父母外地打工,至今只见过父母3 次
明德小学,全校200 多名学生,152 名留守儿童,其中110 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特别是学校要采取电话、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父爱和母爱。"--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
六一节,属于孩子们的节日,但在这些孩子心里,让他们兴奋的礼物是——能见爸爸妈妈一面。
今年儿童节,本报三路记者,分别赴咸阳城区、武功等地,走进寄宿学校、农村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倾听他们的节日故事。
据悉,全市留守儿童已超过6万名。除了节日的关怀外,他们更需要社会日常的关爱。
走近农民工子女
地点:王敏寄宿学校
爸爸妈妈太忙太辛苦
11岁的王涛,今年上五年级,老家在四川成都,6岁左右便跟着打工的父亲一起来到西安,一年级就开始在寄宿学校上学,一年到头见到父母亲的机会也就三四次。
“学校会把学习生活用品都发给我们,每个月家里给些零花钱,我一个月花五六块,有时嘴馋了买点零食。”小王涛最近一次见到爸爸已是上个月的事情了。
提起爸爸妈妈,王涛说得最多的是“他们太忙了,爸爸妈妈很辛苦”,每每说起这话,王涛的声音都很低沉,双手会习惯性地抱在膝盖上,像个小大人。因为爸妈没时间照顾他,王涛也早早学会了做饭,会擀面条,会蒸米饭,会炒菜。
“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你们不用担心我。”这是王涛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眼圈有些发红。
姐妹花一月回家一次
11岁的田乐,现在上四年级了,家在永寿,可爸妈都在咸阳打工,自己便和5岁的妹妹一起跟着父母来到咸阳,上了寄宿学校。虽然爸妈也都在咸阳,可是因为打工,没时间照顾这对姐妹花,依然是一月回家一次。前几天,田乐和妹妹都发烧了,爸爸来学校看望姐妹花,这也是两姐妹最近一次见爸爸。
对于爸爸妈妈的工作,田乐不清楚;现在住在什么地方,田乐也不清楚。“听爸爸说,我们好像又搬家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在哪儿住着”。
妹妹今年才上学前班,要在学校住宿、整天又见不到爸爸妈妈,小丫头每晚都哭闹。“刚开始闹得厉害,我都哄她睡,现在都好很多了。”学校里面,像田乐这样姐妹俩或兄弟俩都住寄宿学校的不在少数。为方便照顾,学校将二年级以下学生的住宿尽量和年龄大一点的安排在一起。
就在我们闲聊的时候,妹妹又被老师领着去卫生室打针了。
走进农村学校
地点:武功县小村镇明德学校
14年见过父母3次
昨日中午12时,同往常一样,不到5分钟,李佩佩从武功县小村镇明德学校走回至小村镇东崆村的家里,放下书包,走进厨房,默契地帮奶奶张玉莲盛饭。
看着妹妹和两个弟弟分别到家,李佩佩依旧不说一句话,只顾将小板凳逐一放在小桌子周围。低着头5分钟吃完饭之后,她又逐一将碗收拾回厨房,拧开水龙头麻利地洗刷碗筷。
14岁的她记得,2010年6月,在家只停留了20天的父母收拾好行囊离家前往广东打工,扶着爷爷李民杰刚走出家门口,内敛的她忍不住流泪。
那是李佩佩最近一次见父母,也是她从小到大第三次见到父母,“2个月大时,她爸妈就离家去广东打工,第二次见面就隔了7年。”奶奶张玉莲说。
姐弟4人都只见过父母3次,张玉莲笑称家里养的几只羊,可以称得上他们的“奶妈”。
每隔几个星期,远在东莞的父母就会给家里打电话,每逢电话响起,4个人都争前恐后抢着接电话,“让我把弟弟和妹妹照顾好,多帮奶奶和爷爷干活。”李佩佩说。父母的交代她记在心里,学习成绩在全班前三名。平时也负责看管妹妹弟弟的学习,家里的农活她也不落下,“娃蒸馍、做饭、洗衣服什么都干。”张玉莲称赞孙女懂事。
“希望爸妈回来,别去了……”听着孙子们这样说,一旁的张玉莲的偷偷地抹眼泪。
想带爷爷吃火锅
“没钱可以生存,吃得不好可以生存,命没有了就没法生存。爷,有病就要看病。”很难想象,这句辛酸中蕴涵哲理的话语,出自一个10岁男孩的口中。
李子聪,也是明德学校的学生,不到1米3,体重不足60斤,刚进家,拿起案板上只放着油泼辣子的饸饹,和患有肺气肿和心脏病的爷爷李有才一起站在厨房端着吃,没有调料、没有一盘菜,两人已经习惯每日三餐的清淡。
李子聪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上次考试英语第一名,语文第二名。
“她爱我,想我时就会给我打电话。”李子聪口中的“她”是远在大连打工的妈妈。虽然一年能见一次母亲,但李子聪说很想她,经常做梦梦见妈妈回来。
“爸爸”两个字,却是李子聪最不愿听到的两个字,“6年没见过他了。”他低着头说。
70岁的李有才叹气说,大儿子在孙子刚出生时不辞而别,一走就是6年,至此再没回过家。如今李有才靠养11只羊和捡破烂维持他、老伴和孙子3人的日常生活。
提及对爷爷的爱,李子聪觉得火锅是最能体现的东西,“我学习好了,就带我爷去咸阳市里吃火锅……”
走近残障儿童
地点:咸阳康复教育学校想爸妈
想要有个家
“你跟谁一起住?”
“姑姑。”
“如果你走丢了怎么办?”
“找警察叔叔。”
张瑞阳,今年6岁,是一个脸上带着无忧笑容的小女孩。1岁半时,被发现有听力障碍。得知听障儿童安装人工耳蜗需要花费将近20万,身在山西运城农村的一家人陷入窘境。
家人决定,一定要给孩子手术,通过跟亲戚朋友借钱、贷款,最终,小瑞阳在两岁时听到周围的声音。
姑姑张玉萍,今年25岁,现在是小瑞阳的监护人。早在小瑞阳两岁时,爸爸出车祸去世,妈妈随后改嫁,看着小瑞阳的爷爷奶奶年纪越来越大,她便担负起了抚养小瑞阳的责任。
张玉萍说,结婚前,她对丈夫的唯一要求就是,一起抚养张瑞阳,而丈夫也非常理解她,现在,一家的生活费和张瑞阳的学费都是靠丈夫做小生意支撑着。
今年“六一”,奶奶第一次来咸阳,看孩子5月30日晚的演出,也赶在这时候给孩子过儿童节。昨日早上,奶奶又返回老家务农。
直到今天,小瑞阳还以为爸爸妈妈在老家打工,在问及有什么梦想的时候,小瑞阳吐字不清地说,“想爸爸妈妈,想要有个家。”咸阳康复教育学校的老师介绍说,孩子来了一年多,现在语言、听力都已经没有问题了,能够简单的与人交流,现在欠缺的是思维能力。
◎相关新闻
民建爱心人士与残疾儿童欢度“六一”
昨日,民建咸阳市委和民建咸阳市直机关总支和咸阳康复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一起提前欢度“六一”儿童节。
民建咸阳市委会主委邵建珍带领30位爱心人士,为咸阳康复教育学校的122名残疾儿童带去了70个绒布娃娃、60个本子、60支铅笔、10盒跳棋及许多橡皮泥、积木、健身球水画布等2000余元的物资,并向老师们带来了鲜花。
孩子们也给大家带来了舞蹈《欢乐童年》,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彩虹色的活动场上孩子们都认真尽情地跳着舞步。虽然没有音响,但是孩子们和在场的每一个人共同配合完成了这个舞蹈。
咸阳康复教育学校校长张温静说,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对这些特殊孩子的关爱,因为有你们的爱心,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的这些天使才能更快乐地成长。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茸茸 畅咪
实习记者 康菲 实习生 岳晨 采写
实习记者 李梅 文稳翔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