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属分类: 论坛 市民交流

本版主题: 46176

今日更新: 0

投诉爆料、建言献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文化、求助互助、咸阳论坛。
发布新主题

书写不规范致部分信件难送达 发件人多为学生老师

0 / 6257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6

主题

85

回帖

937

积分

四级

积分
937
发表于 2012-4-12 03: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吗?身体好吧……”上世纪90年代,带着亲人体温的“一封家书”感动了无数人。如今,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手写书信开始日渐式微,近日从咸阳市邮政局了解到,手写信件正以每年5%的速度减少。

  手写书信承载几代人情感
  
  远在20年前,手机等电子设备还未普及时,相隔较远的亲朋好友,总是通过信件沟通联系。王先生是一位70后,对于手写信件充满感情,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家里每年会寄出近40封信件,而寄出一封信到送到对方手里,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寄收一个周期花费一个月时间是常有的事。

  “当时大家会在信封背面留言,写些‘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之类的话。”何女士说,回想起来,充满了纯真的情感。

  电子设备抢占市场
  
  随着手机的兴起,通过邮寄达到沟通的方式被打破,有急事的时候,只要对方有电话,就不会再用书信了。“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了手机,写信就开始减少了,每年也就十几封。”王先生说。

  如今,网络的大面积普及,手机、飞信、QQ、E-mail等的运用,充斥着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市民李女士说,现在她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都是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毕竟写信速度太慢。

  李女士说,以前盛行的电报现在已经没有了,传呼机都已经灭绝了,手机逐渐多了,网络使用越来越广泛,书信的淡出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曾经要联系家人朋友,得先买信封、贴邮票、找邮局。现在,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条微信,几秒钟就能达到沟通目的。

  发件人中学生老人居多
  
  从咸阳邮政局了解到,信函的业务量在旺季时,每天发出3~4万封,淡季时,每天发出1.5万封左右。较之手机等电子设备还没有兴起之前,信函业务量减少了约70%。信函的投递量每年在以5%减少。而因为发件人书写不规范,或者收件人地址变更等众多原因,每天有二三十封信件无法送达。

  现在,信函发往咸阳市区的,主要是广告、账单、违章、通知书等,而多数手写信件发往了农村,工作人员分析,可能是文化的发展或网络没有普及所致。在发件的人群中,学生和老年人居多。

  此外,挂号信需要接收人签字,较容易追查,而平信的投递就存在漏洞,一封信函可能因为地址不清或变更、邮资不够、书写不规范、收发室丢失等多种原因,致使信件无法送达,这个数量占信函总投递量的1‰。

  信函从投递局到投递员手中,一旦出现无法送达,投递员会经二次投递,若再投递不成功,信件将返回投递局集中封装,退回原址。

  本报记者郑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