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属分类: 论坛 市民交流

本版主题: 46177

今日更新: 0

投诉爆料、建言献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文化、求助互助、咸阳论坛。
发布新主题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2)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dress extinction

1 / 5839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主题

121

回帖

567

积分

四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2-2-18 00: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起义者又恢复蓄发,以此作为反对满清王朝的标志。太平天国在反“清  妖”的檄文《奉天讨胡檄》中列举了满清政府对汉族人民,进行民族压迫与民族奴役的种种***残暴罪行:“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鞑 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配偶,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言之恸心,谈之污舌,是尽中国之女子而玷辱之也。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 檄文中 特别指出“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华夏民族(汉族)素来对衣冠服饰极为重视,“华夏”之称,本身就源于其华美的衣服。《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千百年来,宽衣大袖、峨冠博带的服饰,加上蓄发、束发的传统,共同构成华夏民族(汉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也成为古典中国文明在外观上的重要象征!古典中国因之赋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正因为如此,“衣冠”之于华夏,才有着根本的意义!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士大夫聚会,称为“衣冠聚谈”;反清复明,亦始终以“复衣冠”为旗帜。
       1648年四月,李成栋在广州举兵反正,诗人邝露记为“永历二年闰三月十五日,东粤始复冠裳。”冠裳在这里已经成了汉族的指代,足见华夏衣冠对于汉民族的重要!三千年来,衣冠服饰对于维系华夏民族(汉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影响力不下于汉语汉字!永历十三年七月(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张张煌言大举北伐,沿长江而上,兵薄南京,沿途人民欢呼雀跃,箪食壶浆,纷纷来附,“父老持酒牛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泗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全祖望《觐张公神道碑》)汉族人民在满清政府野蛮残暴的民族奴役之下,遭受的精神摧残于此可见!
       张煌言在以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名义发布的“讨虏”檄文中,非常明确的表明了“反清复明”的主旨:“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 (张煌言《张苍水集》)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典籍中,关于汉服的记载,用的最多的是“衣冠”、“冠裳”,而不是汉服,其中原因大致是这样,一是历来根深蒂固的华夏(汉)文化本位主义。在古人看来,世间有三种生灵:华夏、夷狄、禽兽。华夏当然最开化、最文明,夷狄次之。“衣冠”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是默认的,具有惟一性,“夷狄”是没有的,“禽兽”更不用说;
      因此,“衣冠”前面也不必加上“华夏”或者“汉”字进行强调。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史籍为数不多的“汉服”字样来自契丹、女真等非华夏民族的史料中;在非华夏民族看来,汉人的衣服,那就应该是“汉服”。二是在古代汉语语境中,长期使用“华夏”“中华”指代“汉族”,因之,“汉服”的提法就不多见。这其中也折射出汉人长期以来的民族优越感和自我文化中心主义,不愿意把自己和其它族群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经过辽宋夏金元的民族大冲突、大迁徙、大融合阶段,到明清交替前后,中国境内不同种族之间的族群意识都空前增强,包括汉民族在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着转变,这从对“汉服”的用词也可以折射出来:明崇祯四年(1631年),发生明后金大凌河之役,明廷的监军兵备道张春兵败被俘,坚不投降,后金仿效匈奴扣留苏武的方式,将其监禁在沈阳三官庙。当时,一位出使后金的朝鲜使者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报告张春的情况说,(张春)“不为剃头,着汉服居于寺中云。”[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九年闰十一月壬戊)朝鲜文献对张春的衣服,没有称“明服”,而用“汉服”。
一方面,是出于非华夏民族的认识角度,另一方面亦可见,汉族服饰的概念,在当时已经初步形成并被我们的邻邦承认!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朝廷流亡缅甸,过着寄人篱下的凄苦生活。 八月十三日,缅甸国王派人来请黔国公沐天波过江参加十五日的缅历年节。沐天波携带永历帝原拟赠送的礼品过江后,缅甸君臣不准他穿戴明朝衣冠,强迫他换上当地的少数民族服装,同缅属小邦使者一道以臣礼至缅王金殿前朝见。按明朝二百多年的惯例,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氏代表明帝国管辖云南土司并处理周边藩属国家的往来事务,体统非常尊贵。这时却倒了过来,要光着脚身穿少数民族服装向缅王称臣,心中苦恼可想而知。礼毕回来后,沐天波对朝廷诸臣说:“三月在井亘(吉梗)时不用吾言,以至今日进退维谷。我若不屈,则车驾已在虎穴。嗟乎,嗟呼,谁使我至此耶?”说完大哭起来。(顾诚《南明史》第三十章第一节)
      刘寀是当时跟随永历朝廷流亡缅甸的朝臣,他后来在《狩缅纪事》中记录说“上命沐天波往,至金殿前,缅人不容以汉衣冠相见,于是,跣足夷装,以臣礼见而还。”可见,汉衣冠在这里代表着明廷宗主国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体统:汉衣冠和“夷装”是相对的,只有沐天波以宗主国代表的身份出现,才能身穿汉衣冠。而随着明廷的衰亡和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连汉衣冠也不被容许。刘寀在行文中没有用“明服”“唐服”或者“朝服”之类的字眼,而用汉衣冠,也表明对汉服概念的全面认同,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形成了!这个历史悲剧也深刻说明:华夏衣冠总是和汉民族的兴衰休戚相关,只有华夏强盛的时候,华夏衣冠才是受人羡慕、景仰的上邦风范,当华夏衰落的时候,连自己的一领衣冠也难以保存!
      满清入关,是自历史上“五胡乱华”以来最恶劣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最大悲哀!一位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目睹了这个过程:“大批鞑靼人进入中国,来的不光是女真人,还有奴尔干人,西部古鞑靼人,和鱼皮鞑靼人 ……不仅这样,我还看见许来来自伏尔加河的人,鞑靼人管他们叫‘阿尔加鞑靼。’”(卫匡国《鞑靼战纪》)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干王洪仁玕对蓄发问题的论述:“盖发之生于首,犹草之生于山也,山无草则崩破消磨不足以悦人观,头剃发则泄气坏脑多生头晕善忘之症。 ……脑之为用甚大,实灵魂生命也,故剃发之人定有所损,此其一也。又发为上帝生成,发于肌肤,鞠于母胎,非比袍裳出世后才做就以披于身,今上帝欲生之,而偏削之,岂不逆天?天既定于母胎之前,尔偏去于母胎之后,岂非不肖,何以为人?乃该尔等忘其身为华夏,甘为鞑妖瞒天不肖之举,此其二也。况我中土当明末妖来之时,凡百列祖必不肯剃发从妖,惟迫于势不得已而剃之。……凡百之家亦有长发之妇媪,未闻见说天热即痒而怨天怨母之生鞠者,只闻古有孝子曾参全受全归,发肤无有毁伤者,此其三也。
今众等不以亏体为辱,而以削发为荣。不以逆天不肖并迫先祖之仇为忿,尔以头皮痒而起嗔,难怪其不愿为天父上帝子女,天兄基督姊妹,甘为鞑妖狗奴所惑矣。”(洪仁玕《英杰归真》)   洪仁玕论述蓄发的理由大致有这么些:一、蓄发美观并且有利于身体健康,剃发难看而且损害大脑。二、蓄发顺应自然,剃发违背自然,逆天不肖。三、头发受之父母,剃发亏体,悖逆不孝。四、华夏子民以蓄发为传统,剃发是“鞑妖狗奴”瞒天不肖之举。五、剃发忘祖,忘记祖先反剃发的仇恨。六、发为上帝生成,剃发不符合拜上帝教教义。总体看,洪仁玕的说法,可谓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观念,又有新的理念,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时代特点,应该给予肯定。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起义者又恢复汉人蓄发挽髻的传统,以此作为反对清王朝的标志,洪秀全甚至还戴起汉式皇帝的弁冕。据当时(1854年)在华的英国军官伶俐(F·A·Lindley)在其《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对此评价说:"剃头和顶领衣冠,是占据封建王朝统治地位的满洲贵族,强加于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奴隶标记。"同时,针对满清统治区和太平天国占领地区的中国人之间的外貌差异,伶俐对比说:“经过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0--2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2)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1--2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3)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2--2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4)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3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5)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4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6)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5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7)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6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8)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7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9) 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8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0)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59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1)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0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2)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1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3)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2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4)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3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5)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4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6)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5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7)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6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18)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7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完)http://www.xianyuwang.com/r_56968
c:桌面/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主题

121

回帖

567

积分

四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积分
56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01: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