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属分类: 论坛 市民交流

本版主题: 46174

今日更新: 0

投诉爆料、建言献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文化、求助互助、咸阳论坛。
发布新主题

大佛寺石窟——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0 / 16464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7

主题

180

回帖

643

积分

四级

积分
643
发表于 2015-7-28 17: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indy北方 于 15-7-29 16:53 编辑

       6.jpg
      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霭轻轻飘落,微风拂面,柳燕呢喃,气候宜人,出彬县县城驱车往西行10公里,留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大佛寺石窟,依靠石山,于蓝天白云之下,宛如一幅佳丽的壁画。


5.jpg

  顺着历史的遗迹去追寻前人的创造,才知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后改庆寿寺,现称大佛寺。历来的佛都降服自然灾害,从这里也能找到答案。

4.jpg
  佛指轻施退洪

  大佛寺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依靠石山,近临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

  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工匠们奇特的构思和艺术创造,在古代历史研究和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你如果伫立于大佛寺石窟面前,放眼鸟瞰,才知堆砌的石台,名为“明镜台”,横卧台上的,是一座座楼阁。

  沿着门庭登上楼阁耳阙,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袒胸披衣,螺髻罩顶,柳眉凤眼,鼻大口合,两耳垂肩,如一伟岸的长者坐于石窟中央。

  传说阿弥陀佛诞生不久,泾河突发大水,庄稼、房舍毁于一旦,老百姓痛哭,纷纷拥至大佛脚下,焚香叩头,叫苦连天,以乞保佑。

  洪水时断时续,冲毁田园房舍,阴暗的天,荒凉的田野;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裂……阿弥陀佛轻施佛法,无名指轻指泾河,眼前愈显清朗,洪水向着堤岸悄然离去。谁知佛指刚收,洪水涌上岸来,阿弥陀佛浑身一阵莫名的紧张,随后又抬起他的无明指指向泾水。

  自此,他跏趺于幽深空灵的石窟中,虔诚凝视,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指直上伸,唯无名指微微前屈。

3.jpg


  阿弥陀佛的“帮手”

  阿弥陀佛也有帮手,高15.6米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于两旁,看他们面色洁莹,着锦衣,手持佛书,飘飘欲仙,显得俊秀慈祥且含蓄恬静,他们和后面的数尊坐佛,帮阿弥陀佛惩恶扬善。

  千佛洞,位于大佛寺石窟东侧,这一瑰丽的艺术宝殿,祥光灵气积于其洞,其中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一菩萨的造像,主像为弥勒佛,他们独处一隅,绝不炫耀。走进千佛洞,对着惨白的墙壁,众佛袒胸露肩,神采飘逸,多数为楚楚动人的石雕菩萨像,经翻阅史卷,才完全明白,这些楚楚动人的石像,是唐代女性自由开放的世俗写照,也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色融入其中。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唐代女性打破了封建禁锢,中国佛的变迁,亦随世俗转移。

  从千佛洞走出,头顶蓝天,随窟外清风来到位于大佛寺石窟西侧的罗汉洞。洞内释迦牟尼佛为主像,和众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以一生投奔于佛的信心,接受世间祸与福的洗礼和熏陶。

  大佛寺石窟,从北朝开凿至今,历经沧桑岁月的变迁,此景此寺,已修一百三十洞窟,错落于四百米以上的半山岩壁。计一千九百八十多尊佛像。工匠变化无穷的艺术构思,更是匠心独具,千古一绝,生动地再现了西域沿途的景观及佛的形象。
2.jpg

  庙会里的钟鼓声

  去大佛寺石窟游览时,我去了僧人的居室,随僧人敲击木鱼的节奏和念经之声,叩头跪拜,求众佛保佑。我也同时看到僧人的脸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沧桑。

  大佛寺石窟众佛,为民消除灾害,找个吉祥的日子好好祭祀一下,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者称佛。因此,一千多年来,无数中外人士仰慕而至。这里留下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碑文,如:武则天堂侄女造像记,有宋枢密直学士王沿、魏国公韩琦等刻石题名。1940年3月14日,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行,从苏联回国,去西安途中,参观了大佛寺石窟。因此,识世俗人情的佛,也染上了文化的气息。

  一来二去,大佛石窟成为彬县第一奇观,成了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

  饱览大佛寺石窟,特别使我愉快的是,那天正逢三月初八(传统庙会),悬于楼阁的钟鼓响彻,伴着僧人念经的声韵,传播开来。大佛寺石窟中的阿弥陀佛比其他众佛“忙”得多,人们跪于他的脚下,祈求带来风调雨顺,水土滋润,诉说心头的苦闷……

  若到晴天,山坡上,小草吐绿,大佛仿佛置身于鲜花丛中,为此,我更加喜欢大佛寺石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