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国都及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境内有27座帝王陵和400余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素以“秦都、汉陵”闻名于世,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铁矿石、大理石、油页岩及石油等矿产资源。科技力量雄厚,全市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23所,各类科技人员8万余名。农业生产发达,是陕西重要的粮、油、果、菜、畜禽产地,是西北唯一的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了以电子、能化、医药、旅游、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和轻纺、机械、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布局。咸阳位于亚欧大陆桥中部及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北部和中部的能源建材基地、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电子工业区、石油化工工业区、五陵塬文物风景旅游区、市区商贸中心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咸阳市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与西安的人多,车多,污染多相比较,现在的咸阳,空气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
这里有些咸阳的历史资料: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五代、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咸阳县解放,归咸阳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将咸阳县的城区建为咸阳市,郊区仍归咸阳县管辖,市、县并列。一九五三年咸阳市、咸阳县直属陕西省政府领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将咸阳县并入咸阳市。一九六一年一月曾将兴平、周至、彬县划归咸阳市管辖。一九六一年十月复置咸阳专署,四县划出,咸阳市仍归咸阳专署。一九六六年七月改属西安市。一九七一年十月咸阳市复属咸阳地区。一九八四年五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市后,原咸阳市易名秦都区。
总之一句话,咸阳人好地方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