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根老周 于 2012-11-20 14:28 编辑
当年观影的往事
和老同学一起看了电影《新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回来的路上,我俩又说起了当年一起下乡时看露天电影的往事。
说实话,象我们这一代曾与共和国一起“大喜大悲”的50后追忆往事,总有一种不堪回首之感慨。就说这看电影吧,在那个精神与物质生活都十分贫乏的年代里,虽说在城里的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只要三角钱,可我当年下乡的那个生产队,一个劳动日的价值才一角六分钱呵。用两天的工分去换一张电影票,实在是太奢侈了,真的是舍不得哇!所以,我们就特别渴望公社的放映队来村上放映露天电影。
每当听说村里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我们会怀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想方设法去通知邻村的知青朋友。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怀揣一块玉米面馍,就跑去帮放映员挂银幕,拴喇叭,忙着搬桌子,抬发电机。直到一切都忙活完了,这才悠悠地坐在板凳上,吃着馍,招呼着邻村来的知青们,亲热地和他们说笑聊天,等待着电影的开演。
那时演的电影大多是革命样板戏和《地道战》、《南征北战》那样的老片子,《青松岭》《艳阳天》都算是新片子了。再就是象《卖花姑娘》、《琛姑娘的森林》等当时一些友好国家的故事片。有电影看就是快乐。不管是放啥电影,我们都看的津津有味。春天的细雨潇潇,我们看电影的兴致不减。冬天里寒风刺骨,跺脚的跺脚,打哆嗦的打哆嗦,却没有一个人说嫌冷不看了要回去的。看到精彩之处,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赞叹、惋惜或鼓掌,看到熟悉的情节,我们也会微妙微肖地“替”片中的人物说上一段台词,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被称之为“欧洲的一盏明灯”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给我们枯燥的生活送来了一些新鲜的乐趣,像《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特别是反映当年生活的故事片《创伤》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冲击。阿尔巴尼亚的电影风格多以回忆为线索,用倒叙手法,看起来很有些莫名其妙,却让我们感受到几分“洋气”的浪漫气息,的确叫人大开眼“戒”。我就是在《宁死不屈》的电影里第一次知道了“吉他”这种乐器。《宁死不屈》的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曾让我们这些男知青们时常挂在嘴边,而女知青则悄悄仿效电影中的服饰和发型。在公社召开知青大会时,我们大队最漂亮的女知青玲玲就学着《创伤》女主角薇拉的形象,高挽发髻,衣领双翻,引得众女相仿,成为全公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得那是1975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拔了一天棉杆的我们得到消息,说白梁村今晚要演罗马尼亚故事片《多瑙河之波》。
据回家时在城里看过这部电影的知青说,这部电影在城里火得很,票根本抢不到手。主要是片子里有不少表现船长和妻子之间拥抱接吻的镜头,还有一句“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的打情骂俏,引得好多人的眼珠子都要崩出来了。 这样的“好事”我们怎能错过!收了工来不及做饭,便匆匆拿上几块蒸红薯赶往白梁村。到那里已经快十点钟了,人挺多的,电影却还没开演,一打听才知道,因为是新片子,要三个公社“串片”演呢,我们这是最后一站。只有等了。大伙在场院边找一堆包谷杆,靠着坐下,漫天无际地闲聊等待。夜越来越深了,送片的人还不见踪影,不少人实在困得不行,就靠在包谷杆上睡着了。辽阔苍穹,皓月当空。一阵困意袭来,我也熬不住了。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衫,我们浑然不知。直到一觉睡醒,才发现电影已近尾声了。回村的路上,听别人绘声绘色地学说片中那些撩人的片段,我心里懊悔不已,痛恨自己瞌睡太多,耽搁了“大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