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好乐 秦 力 有人说,地球不能没有绿色,人类不能没有爱情,美好生活不能没有音乐。的确,古今中外能成大事的著名人物,大多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儒家圣人孔子,既能弹琴唱歌,又喜欢敲鼓吹唢呐,他有一次在齐国欣赏完“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还被孔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成为儒家弟子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 齐宣王、齐湣王的爱好虽然有合奏,独奏之分,但痴迷竽这种乐器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风流天子,更是痴迷音乐。他不但首创“梨园”(音乐教学、演出机构),而且弄笛吹箫,击鼓打板,作曲编舞……无所不能。 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外事活动中也经常唱歌弹琴,表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泱泱大国的领袖风采。 马列主义的先驱列宁曾经说:“不懂音乐的人,就不会生活。”他还对高尔基说过:“我不知道还有比(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乐曲了,我愿意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 马克思还经常号召身边人要培养一双“音乐的耳朵。”可见,音乐对人们的审美能力,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难怪爱因斯坦从音乐和弦中感到世界的和谐性,从而激发出科学创造的动机,写出了广义相对论。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 卡列尼娜》的时候,每天要弹琴两三个小时,他说:“演奏之后,就迫使你去做音乐驱使你做的事。” 行文到此,我的耳旁又响起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英雄》、《命运》、《流水》、《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秦王破阵》、《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 威尔逊说:“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欣赏者、回忆着世界名曲的旋律,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属于哪个民族,操着哪种语言,有着何种政治背景,何种宗教信仰……我们的心灵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