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您好 秦力
人类每当迎接一个庄严的日子,总要焦急地盼望、等待。但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像迎接长征胜利70周年这样,构成范围最广泛的心理仪式;经过多年的意识准备和传播媒体的无数次呼唤。
古老萌动了青春,进步窒息了腐朽;地球在浩淼的银河中巡天遥看,人类在广袤的原野上向星展望。曾几何时,长征精神,在人类的脑海里闪烁起独树一帜的绚丽!曾几何时,长征精神,在地球的面庞中照耀起绝无仅有的光辉!70年的风吹雨打,他容颜未改;70年的火烤日灼,他风骨不衰。今天,当我们"西军电"的学子们在他的辉映下笃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时候,湘江东水涌来碧波:红军,您好!雪山草地传来呼啸:你好!红军。
朋友,面对六盘山,也许你感慨他的巍峨气势;放眼延河,也许你惊叹他的汹涌不凡;仰望八角楼,也许你赞美他的高大和壮观;俯看小油灯,也许你称颂他的坚韧和伟大……。然而,这许许多多的"也许"隐含着什么?孕育着什么?记载着什么?说明着什么?回答当然是:他们隐含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不屈精神!他们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明!他们记载了中华民族毅然抗争的斗志!他们说明了中华民族奋然前进的心声!
这是红军的力作!长征精神的感召和辉映!
今年暑假,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无限崇敬的心情,凭吊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战斗过的战场和红军烈士陵园。每到一处,通过革命遗址、烈士遗物,我们仿佛感觉到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马蹄声碎、号角声咽;看到洒落大地的烈士的血迹……。我们被先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深深震撼。
遵义城北红花岗,矗立着一位红军女烈士的铜像。这座铜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年红军路过遵义时,这里寒热病流行。这位女红军卫生员为了给老百姓治病而落了伍,在追赶队伍的途中,被敌人俘获。她英勇不屈,敌人残忍地把她杀害了。当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她埋葬在牺牲的地方,并修了一个简陋的坟茔。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将该坟迁至红花岗,并铸了一座铜像。直到70年后的今天,铜像前鲜花和香火从未间断,不少人还在高高的铜像和树枝上系满了表示敬仰的红绸带。人们编成美丽的传说,歌颂这位英雄的女战士--传说摸了这座铜像的脚,就可以祛病除灾。所以到这里凭吊的人都要亲手抚摸铜像。这美好、神奇的传说表达的绝不是迷信,而是人们对这位红军女战士的无限崇敬,是对成千上万为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先烈们的敬仰,是人民对红军精神的颂扬。
肃穆的红军坟,高颂的铜雕像,将我们带回了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为人民求解放的艰苦岁月。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进入了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在军事上协助周恩来工作。3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对红军有公开的直接领导权;12日,组成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统治党内多年的"左"倾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革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强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的围迫堵截,从而保住了中国革命的精英并开创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新局面。
站在红军坟前,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同志,亲爱的同志,朋友,敬爱的朋友,中华民族崛起的钟声已经敲响,更洪亮、更美妙、更动听的歌声已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唱开了!看,瑞金的光辉、延河的波涛在眼前涌动,前进的号角在云层滚动,而地球在为之震动,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红军精神这面旗帜在脑海飘动。
从红军的壮举中不难看到,他们有一腔鲜红的热血,他们有一身绚烂的光彩!从红军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闪耀的年华,他们有一个壮丽的青春!
飞舞吧,长征精神!伴随着你的光辉,我们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愈合了自己的伤口,高扬了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结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希望的田野收获了累累硕果,开放的特区崛起了座座新楼,春天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和谐社会的颂歌回荡在三山五岳。
是啊!在当代学子追求人生价值的潮流中,无论是毛泽东那样的"擎天的立柱",还是红军女战士那样"摇船的橹",他们的伟大、平凡都组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外延。我们当代大学生,追求伟大,礼赞平凡,嬗递的岁月中,我们播洒汗水,勤耕希望,在金色的秋天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收获一地的灿烂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