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大家观看完本篇内容,积极发表自己对父母或已经为人父母的观点,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孝敬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做父母,又如何孝敬父母,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在当下这样张扬个性的时代,“孝敬父母”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不少人那里,其实也遭遇了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孝敬父母,为人父母又应该如何对待子女,让子女对父母之孝成为发自内心的情感涌流。
人籍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因父母的养育而成长,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人伦亲情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亲情。孝敬父母,在今天越来越具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看来,并非天理如此、毋庸置疑,他们会多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所以,给子女一颗感恩的心、一份足以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感恩的恒久而智慧的爱,恐怕是更为重要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浓烈无私,源自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不断锤炼的过程,这种爱显然又无比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一个人都不爱自己的父母,更遑论爱他人。所以,培养出不孝敬父母的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反思,而培养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不光是为人父母者的福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如何培养?首先是爱,是付出,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不要让孩子察觉到父母养育自己的功利性,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私和善良。为此,我们看到了农民夫妇隐瞒自己身体的疾病长期辛苦劳作供养三个孩子上大学的故事。其次是给子女清醒的、有意识的、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远离成长道路上的险滩,理性地为他们提供砥砺品格的艰难环境,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情感上的获得,都必须要付出,要争取,要努力。为人父母的要始终有这样一种意识:给孩子不一样的养育,就是给孩子不一样的人生,至于孩子的孝敬,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传统美德在现代如何继承、弘扬并生发出巨大的力量?
看到这样一则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弘扬优秀传统,推崇和谐文化
其一,“孝敬父母”一向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中华儿女最为崇尚的美德,中国有句古训——“百善孝当先”,“孝敬”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情感基础,全社会要推崇“敬岗敬业”、“爱党爱国爱人民”,从根本上就要从推崇“孝道”做起,但有史以来,我们从来没有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很好的节日或固定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这种缺乏实体的文化,对于当今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其二,从当前我国国情看,各家庭成员组合发生了变化,三口之家成了社会家庭组合的主流,父母年高后精神寄托只能在独一子女的关爱上,然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异地变迁,物质追求强化及一些人性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很多做子女淡化了对家庭的责任心,缺少了对父母的感情交流,甚至有些青年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关爱和理解近成陋习,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从大多数人如饥如喝的认同外国的“母亲节”和“父亲节”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已处于极度欲望。其三,我们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的汲取外来先进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性的整合成果,推助我们的孝敬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其四,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极其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会因各种文化的催生而千变万化,“文化的推广”犹如“品牌的营销”,我们不去主动弘扬,去主导,就等于自动摒弃,就等于被动“挨打”,就等于等待接受“感化”,中国既然拥有千年悠悠“孝敬文化”,就要树起大旗将她推崇于世,确立“父母节”(“孝敬节”),将更有利于宣扬中国和谐文化。
二、“洋父洋母”永远代替不了“养父养母”
很多人觉得现在流行过洋节挺好,至于谁的“母亲节”和“父母亲”不重要,搞个中国的“父母节”不是太多了吗?其实 “母亲节+父亲节=父母”,有了“父母节”,就不存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了,更何况,前两个节日是美国法律规定的节日,盲目的拿来,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践踏,我们应当质疑: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呢”?还是 “心甘情愿的认别人为亲爹亲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的结合讲究“合家欢乐,携手到老”,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把中国人的“父亲”和“母亲”分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极不和谐。因此,拿外国的“父亲节”和“母亲节”做为我们的节日是最最不明智的做法,中国人应该清醒:“洋父洋母”永远代替不了“养父养母”,中国孝敬文化才是我们的母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