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涉水者 于 2012-10-5 00:05 编辑
这是我写的读书笔记,这是少数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好小说,值得一看,因为确实震撼人心{:soso_e142:}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 ——葬礼祷辞 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动荡的国家,一个穆斯林家族,一种固执的信仰,三代人沉浮的命运,一段关乎信仰与时代的悲剧。我没有权利评判这一切的对与错,我只是感谢,只能感受,感谢《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感受那个我不曾经历的年代,看到穆斯林真实的生活,在那种崇高的信仰印衬下,我觉得这其中的情意越发的浓,越发的真。 血脉 亲情的另一个名字,叫血脉。这是缘分,是剪不断的丝丝缕缕,是逃不开的一生牵绊。在这个故事里,这条血脉连着奇珍斋的三代人,走过了六十年。当韩子奇跪在梁亦清身前,喊出那一声“师傅”时,我知道血液已经开始注入,情再也剪不断了;当那个繁星密布的夜晚,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回荡在小院中时,这条血脉必将延续下去,生生世世;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玉儿带着两岁的新月十年后再次回到奇珍斋时,这条血脉晃动了,它其中开始融入了恨。 梁冰玉、梁君璧,这两个曾经相依为命的姐妹,在爱情面前,踌躇了。她愧疚,十年战乱,她成了姐姐丈夫的妻子;她不忍,这是她的妹妹,即使有错,也不能割舍的妹妹,何况她也曾受过苦。爱终究还是消融了恨意,冰玉走了,留下了年幼的新月,这是爱的种子,新的希望。 我经常在想,什么才是最震撼人心的亲情,是十六年后读到妈妈信时,新月激动的泪水,还是姑妈终其一生,等待着丈夫和儿子的出现,盼望着奇迹的发生,亦或是沙特夫妇拥抱着儿子冰凉尸体时的失声痛哭,再或者是韩子奇书桌上厚厚的医术和长年发黑的眼睑……也许都是,又也许都不是。因为亲情不是物品,可以用一杆秤去衡量轻重,一把尺来丈量长度,它需要你去小心经营,细细感受,这是心的交换,无关其他。 所以,即使看到新月,君璧会想到丈夫、妹妹的背叛和曾经无比艰难的十年,她还是小心呵护着这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给她雨露、阳光和爱,在她离开时,为她做完最后的典礼,为她祈祷,让她得以永生。而对于新月来说,她从未见过的亲生母亲,以另外的方式在奉献着母爱,而她,也懂,所以小心珍藏。这世上,亲情有着无数的表现形式,每一个都令人动容,就算曾经遭受过风雨,但是爱总是主旋律。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伟大的情谊,在这里,单纯的付出和获得都显得太过于苍白,我只知道,这是血脉的力量。 影行 友情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主线,可是人存活在世上,那些兄弟情义,姐妹情深,也是足以让人走过最孤独难过的日子,感受陪伴的温暖。 动荡年代,飘零和流离失所是人的常态,友情在此时显得不堪一击,可是韩子奇却幸运地遇到了沙特,这个讲信义,讲友情的英国商人。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保护着韩子奇和他视作生命的那些玉器珍宝来到了自己的国家——本以为相对安全的英国。可是战争本就是无理的,他们怎么也没料到这里也不太平,生命同样岌岌可危。在灾难面前,人显得那么渺小,情就更加弥足珍贵。沙特一家对韩子奇不离不弃,像亲人一样相互照料,共同熬过了这段噩梦般的日子。这一生,有这么个朋友懂你,知道你的命是这些玉器古玩,有这么一个朋友为你,帮你解决燃煤之急,有这么一个朋友和你共患难,经历一场憔悴,足矣。 韩新月同样幸运,她不仅有两个总在惦记着她的好同学,还有一个亦亲人亦朋友的嫂嫂——陈淑彦。我总能在新月和淑彦身 上,看到我和我朋友的影子。很多时候,有些话不好和父母说,就会说给闺蜜。我想,当我们笑着闹着,说着悄悄话,那时的空气一定都是甜丝丝的。因为那些少女心事,记录了我们最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当然,只要是朋友,就一定有小吵小闹的时候,也一定会存在着不平衡的情绪,但是最终还是会和好,还是会好得像一个人一样,还是会骄傲地为另一个优秀的自己祝福。淑彦送新月上学的那一段我的眼眶红了,即使她心里很难过,可是却是由衷地为新月祝福,而在新月心里,这是两个人的梦想,她拥有两个人奋斗的力量。她们是闺蜜,是妯娌,是亲人,这些关系让她们似双生,花开两朵,同样娇艳。 心悸 爱情是什么?没有过经历的人向往,经历过的人怀念,他们会给你无数个答案,也会迷茫地问你答案,至于爱情究竟是什么,谁也不能确定。 穆斯林眼中真挚的爱情是什么,他们没有说出来,只是用生命在努力演绎着。梁君璧义无反顾地成为韩子奇的伴侣,从此,以韩太太的身份操持着这个家,为丈夫和儿女在奉献着,十年,她等到了丈夫的归来,韩子奇漂泊异乡十年,还是回到了家,回到了妻子身边,我相信,他们中间一定有爱,或许更多的是责任,但这也是爱情的一种诠释。 玉儿曾遭遇过两段爱情的折磨,在战争面前,人的力量显得过于渺小,同在异乡的奇哥哥是她所有感情的寄托,也是她唯一愿意信任的人。在所有孤独感和飘零感袭来之时,他们结合了,带着在生命绝望之时对爱情的所有憧憬,因为所有其他的情感已经让他们麻木了,只有至高无上的爱情可以带来希望。这是两个灵魂的相依,是有着相同的经历的患难夫妇,他们,更能体会重生的不易。可是战争是残酷的,韩子奇面临着抉择,一生挚爱还是结发妻子。在这里,爱是放手,是玉儿转身离开小院的背影,她爱过了,所以不后悔,她爱过了,所以选择离开。 小说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爱新月,她真的有着似新月一样最皎洁的光芒和最纯真的心灵。她美丽,聪明、上进,是韩子奇最疼爱的和最引以为傲的女儿,是生活中发光体一样的存在。在北大的校园里,她依然以乐观可亲的性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命运就是让人惋惜,在年华最灿烂之时,新月猝然倒下。病魔让她不得不远离最向往的校园生活,远离最喜爱的班级,远离最热爱的翻译事业。就在身边的一切都崩塌之时,她迎来了爱情,给她无尽力量的楚老师的炙热的爱。我想,新月离开的时候一定是幸福的,她有着爱她的家人,即使亲生母亲不在身边,她还有楚老师,那个她愿以生命爱着的人。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多年后,墓前萦绕着的梁祝,无比深情。死亡让这段爱情永恒,一场葬礼,却是楚雁潮心中的婚礼,这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真爱,一生只有一个的爱人。 归根 一条根,支撑着黄土地上的你我,是中国人身上的图腾。另一条根,是穆斯林心中升起的月亮,烙印终生。 我不曾经历过那对于中国称得上是毁灭性的日子,不曾体会过那种近乎绝望的生命情态,所以我不知道在离开十年后回到家乡,看到依旧屹立不倒的家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寻根,归根,每一个异乡的中国人从未忘却过,何处是家,生我的地方才是家。带着这一份对土地的深情,对国家的眷恋,幸存的他们,已走向成功的他们,已安家立业的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甚至费尽一生来完成这样一个心愿,踏上祖国的土地。物理距离,时空阻隔,未曾斩断这一条生生不息的根,十年后又带着子奇迈向归途。这是一条无比坚固的根,它生长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永不凋零。 原来,我只知道回回对一种肉很忌讳,喜欢头戴白帽,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名叫开斋节,其它一无所知。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信仰在穆斯林生命中的分量,从早到晚的礼拜,祈求生活的顺利和家人的平安,深入骨髓的信任,让他们拥有太多的顾及,一生坚守穆斯林的规则小心存活着,死后,但愿走向圣地麦加。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
可是我亦觉得,他们的灵魂是干净的,他们知道感恩,知道忏悔,知道生命的每一个恩赐都来之不易。我无权评判这一切的一切,只能感叹这信仰之根的伟大,合上双手,朝着麦加的方向深鞠一躬,愿所有的穆斯林都幸福平安。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不是一本充满悲剧绝望的书,我在其中更多看到了信仰的伟大,人们的虔诚和纵横交织的真挚的情谊,它教会我感动,教会我爱,教会我流泪。这一切的一切,以爱之名,长存心中。
————————-————————————————华丽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