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31 15: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谈到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剑的鼎盛时代。但是,从春秋到战国,剑的形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简言之,春秋之剑短,战国之剑长,长短的变化几乎是成倍数的。春秋青铜剑,以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剑为例,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36。而战国铁剑的长度却常常在100厘米以上。解放初,湖南衡阳出土了楚国铁剑14件,其中最长者达140厘米。近年,在湖北宜昌发掘到的一柄铁剑,通长120厘米,把长30厘米以上。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剑的长短之变,固然同当时金属冶炼锻铸技术的发展和剑在战争中的实用意义的提高有关,但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剑的实用技术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的短剑,基本上属于自卫武器,其把柄一般在10厘米以下,无庸说是单手执用的。战国到汉代的长剑乃是进攻性武器,其把柄往往在20厘米以上,显然可供双手握柄,不然柄长非但无宜,反而有害。剑身长,把柄也长,其剑的功效主要以“击”来分析,这种长剑至少在用于劈砍(击)时,只有双手握着把柄,才能砍杀裕如,充分发挥其威力。所以,《庄子•说剑篇》载,当庄子身着剑服,以剑士身份向喜好击剑的赵王游说,时,赵王首先问他:“夫子所御剑(或作杖)长短何如?”正反映了战国时长短剑的技术分野已很明确,人们的认识很清楚。
我们根据出土实物的分布情况及有关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战国铁制长剑首先兴起于楚国。这种锐利的新式短兵器,加上与之相应的一套击刺技术,提高了楚军的战斗力。所以,秦昭王曾经深怀忧虑地说:“吾闻楚之剑利而娼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吾恐楚之图秦也。”楚国之后,崇尚武功、勇于革新的秦国也采用了这种长剑,《史记•荆轲传》记载,秦始皇所佩之剑就是长剑。1974年,临潼县始皇陵俑坑出土的两柄青铜剑,通长都在80厘米以上,其中之一达到91厘米,也属于长剑类型。在楚国,长剑被称之为“长铗”,意即“长把剑”,这个名称本身就足以说明长剑的技术特点。但是,由于对“长铗”一词的解释古今学者不尽相同,认识上不免有歧异,还需要做些诠解。
“长铗”一词,见屈原《楚辞•涉江》及《战国策•齐策》。为《楚辞》作注的汉代学者王逸说:“长铗,剑名。其所握长剑,楚人名曰长铗也。”杨雄《方言》也说:“长剑,楚人名曰长铗”可见,“长铗”是楚人方言应无疑义。然则,“铗”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本来为先秦古籍作注的汉晋学者们,早就有明确的解释,如晋司马彪云:“铗,剑把也。”依此顺推,“长铗”自然就是“长把剑”。但到了清代,程瑶田、阮元等学者,囿于所见先秦青铜剑多是不同地区出土的传世品,不能全面反映古剑形制,他们各自以所见古剑为根据,一反古训,别出新义。程瑶田说:“铗为剑室,故称长铗。剑把安得称为长乎?”阮元又说:“长铗即夹也,腊也。……以其夹剑身也。”由于程、阮二氏在古器物的研究上都有突出成就,阮氏又是一代学坛领袖,因此,他们的解说容易为大家所据信。至于现代《楚辞》注家,多数人直接注为“长剑”或“剑”,这种解释虽然不算大错,但也容易给读者造成“铗”是剑的一般代称的模糊概念。实际上《战国策•齐策》写得清楚,那位弹铗长歌的冯谖,先是“依柱弹其剑”;“复弹其铗”;进而“复弹其剑、铗”。可见这里的“剑”与“铗”是指同一柄剑的不同部位而言,“剑”言其身,“铗”言其把。正表现了冯谖意气越来越疏狂。另外,《庄子•说剑篇》载庄子对赵文王云:“天子之剑,以燕奚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赵为夹。”此处“夹”为“铗”之通假字,与锋、锷、脊、镡同为一柄的各部位。庄子在叙述一柄剑的各部位时,先言锋,未言铗,基本上自上而下,叙述本身已清楚地表明了铗就是剑把。事实上,“铗”字的剑把含义是由“挟”字引伸来的。《说文》:“铗……一曰挟持。”段玉裁《注》:“一谓读若挟持之挟。”可知“铗”当读如“挟”音。
到了汉代,剑虽然仍旧分为长、短两种形制,但长剑已遍及海内,短剑则日趋减少。同时在长剑的基础上,又脱胎出了环首大刀,也就是史书中所常见的“长刀”。东汉以后,长剑终于渐渐衰退了,长刀成了军中的主要短兵器。近年,在安徽阜阳西汉功臣夏侯婴之子夏侯灶的墓中,出土了通长120厘米、把长28.3厘米的铁剑,这是西汉长剑的典型。前几年,在云南大关、昭通曾出土通长125厘米、把长23厘米的铁剑,这都是东汉长剑的典型。西汉中期以后,通长110厘米以上的长刀,考古发掘所获极多,这种长刀的把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表明在可供双手握把这一点上,长刀承袭了长剑的主要特点。在我看来,厚背薄刃的刀型终于取代双刃锐锋的剑型,象征着短兵实战技术进一步向“击”的方向的偏重。因为对普通士兵来讲,掌握“击”的技术显然要比掌握“刺”的技术来得容易,在群体作战的状态下,特别是骑兵作战,用“击”的频率比“剌”要高,杀伤机率也往往比“刺”要高。同时,这一改进也相应简化了兵器制作工艺,提高了兵器的使用寿命。因此,长剑向长刀的演进在短兵器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进步,一个必然。我国历史上,长刀的使用期是相当长的。前面提到魏明帝赠卑弥呼的“五尺刀”。合今制约120公分,自然也属长刀类型。大致到了魏晋以后,汉代式样的长刀才逐步从军中退出,但至唐宋以后,关于长刀的记载仍然不绝于史书。当然,长剑的衰退也不是说它就从此消声绝迹了,从史书中看,至少在五代和北宋初,长剑又曾活跃在军旅中。五代时,后梁、后周都曾设置过长剑军,一般选用最骁勇的将领担任指挥,似乎是军中最重要的“选锋”,这是五代兵制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原因何在,犹待考求。通过以上对名物的综合考察,我们可以确认汉代以前我国有双手剑刀法的存在,而且我们相信,这种剑刀法一定会随同中国制造的剑刀一起东传日本,开日本后世剑道体系之先河。除此而外,我们再有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呢?换言之,在我国古代剑刀武艺的遗存文献中,有没有双手剑刀法的图谱呢?
|
|